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是当代历史上一段激烈而艰难的记忆。在王炳松的回忆录《岁月芳华》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火和生离死别,更多的是一代人对家国情怀的坚守,和对友谊的赤诚铭记。这本书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咀嚼、反复阅读。
《岁月芳华》上半部分记叙了作者王炳松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亲身经历,以热血篇、战火篇和光辉篇三个部分构成,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人报国捍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。
热血篇描写了作者应征入伍,在连队进行战前训练的点点滴滴。1979年1月,18岁的王炳松志愿入伍,被分配到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9团2营2炮连,成为一名82毫米无后座力炮兵。在连队,作者经受了严格的战前训练和艰苦的生活,但他没有怨言,只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。作者笔下的训练场景栩栩如生,新兵们嘹亮的歌声,扣人心弦的请战书,都展现出一种向往军旅生涯的青春激情。
战火篇记录了王炳松亲历的对越自卫反击战。1979年2月17日,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,作者随军开赴前线。在越南境内,作者经历了连续不断的行军和战斗。作者仿佛带我们走进了战场,体会战争的残酷和生死考验。比如在六号高地遭遇伏击,作者冒着敌火去救助负伤战友的场景令人动容。作者的叙述简洁生动,语言传神,将年轻战士们舍生忘死、英勇善战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光辉篇写道作者凯旋归国后受到人民热烈欢迎,由衷地表达了守卫边疆完成使命的喜悦与光荣。部队进行战后总结,作者荣获嘉奖。后调往电影组工作,开始新的人生。这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怀有赤子之心的热爱,以及对战友情谊的缅怀。
全书下半部分为英雄篇、友情篇和生活篇三个部分。英雄篇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广西边防第一线的战斗生活,描绘了当时的艰辛与残酷。1981年法卡山激烈的阵地争夺战,深深震撼了人心;而作者亲手为阵亡战友殓衣整装、掩埋烈士的场面,更是令人肃然泪下。这并非单纯的悲壮,而是体现出一代人对捍卫家国的坚守和无畏牺牲。
如果说英雄篇折射出中国军人的刚毅与献身,那么友情篇则展现出他们真挚热烈的情谊。部队战友的惺惺相惜,既源自生死与共的战场历练,也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热情与亲密。作者与王清伍的“边关奇遇”,乃至退伍后与李锡利重逢的故事,令人感动。正是这种友谊的力量,成就了中国军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。
退伍后的平淡生活,并未让作者的精神褪色。生活篇中,他追忆在锡场影剧院工作的岁月,以及现今书写春联、习书法等生活,都展现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面对。这与英雄篇形成了巧妙的对应——英雄不再是神话,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烟火气。
《岁月芳华》的独特之处,在于作者细腻真挚的笔触。他并不刻意渲染悲壮,而是平实讲述,让故事本身的力量感染读者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,而是鲜活的人生。放下此书,你定会对那个艰难年代的中国军人心怀敬意,对作者朴实无华的笔调心生欣赏。一部优秀的回忆录,就应如此折射出历史的本真。
我们有幸在书中认识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,他们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保卫祖国的事业,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,他们就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。我们通过照片,看到他们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的转变,变的是容颜,不变的是精神,我们从他们的眼中仍然能读出那种军人的坚毅,那种国家有难,只需一声召唤,就可以冲锋在前的豪迈。我们不必遗憾于和这样的英雄擦肩而过时,并不相识。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的英雄还在,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。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,也向我们自己致敬,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,让我们的岁月也芳华无限。